从山区小县到低空经济高地 浙江新昌锚定“低空经济省域第一县”
一座小城的“天空革命”
2024年4月12日,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盛会——低空经济创新发展推进大会。这座常住人口不足50万的浙东小城,在会上正式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省域第一县”的目标。这一宣言迅速引发全国关注:一个传统产业为主的县城,何以敢在长三角经济圈中举起“低空经济”的旗帜?
答案藏在新昌的产业基因里。从十年前布局通用航空产业园,到如今建成覆盖农业、应急、物流等多领域的低空经济生态圈;从引进万丰航空、极目机器人等龙头企业,到吸引全球无人机大会主席杨金才为其“代言”,新昌正以一场静默却迅猛的“天空革命”,重新定义县域经济的增长逻辑。数据显示,目前新昌已开通158条低空航线,密度远超深圳等一线城市,其低空经济产值年均增速超过30%,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低空领域“县”的样本。
这场探索不仅关乎一座城的突围,更折射出中国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落地的时代浪潮。当政策红利与技术创新相遇,当传统制造与新兴产业碰撞,新昌的故事或许能为中国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份极具价值的答卷。
第一章 产业裂变:从“制造基地”到“生态中枢”
1.1 一条航线的启示
2023年夏,一架载重50公斤的植保无人机从新昌县羽起飞,仅用20分钟便完成了传统农机需一整天才能覆盖的稻田农药喷洒任务。这场看似普通的作业背后,是新昌低空经济产业链的缩影:无人机由本地企业极目机器人生产,飞行调度依托县内搭建的低空数字化管理平台,而喷洒的农药则来自园区内另一家化工企业的环保配方。
这样的协同效应,源于新昌十年前的战略布局。2014年,当国内通用航空产业尚处萌芽期时,新昌便以“飞地经济”模式,在毗邻的宁波、杭州等地建立研发中心,吸引万丰奥特等龙头企业落户。如今,以万丰航空为核心的通用飞机制造集群已形成年产600架轻型飞机的产能,产品出口至欧美、东南亚等30余国。
1.2 “隐形冠军”的天空战场
如果说整机制造是新昌低空经济的骨架,那么细分领域的创新突破则构成了它的血肉。在沃洲镇的极目机器人生产基地内,一款名为“极目楚天”的农业无人机正在组装线上调试。其搭载的常温弥雾喷头CCMS技术,通过将药液雾化至5微米级颗粒,较传统设备节水60%、药效提升40%。这项全球首创的技术,让企业在2023年全球农用无人机市场占有率跃居前三。
类似的创新故事不断上演:浙江中航通飞研究院研发的首款军民两用轻型运动飞机填补国内空白;新柴股份的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应用于物流无人机,续航能力突破800公里;甚至传统轴承企业万丰奥威也跨界推出抗电磁干扰的无人机专用电机……目前,新昌已集聚低空经济相关企业127家,形成从整机制造、核心部件到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产值突破200亿元。
1.3 政策杠杆撬动万亿蓝海
政府的角色在新昌模式中尤为关键。早在2016年,当地就出台《关于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产业基金,对购置本地生产飞机的用户给予每架最高300万元补贴。更具突破性的是制度创新:全国首个县级低空空域使用协调机制,使得航线审批时间从30天压缩至7个工作日;率先试点的“空域备案制”,允许企业在特定区域开展常态化飞行测试。
“我们正在建设‘一网统管’数字平台,整合气象、交通、应急等12个部门的数据,未来可实现低空飞行‘一键申请’。”新昌县经信局局长李华透露,该平台预计2024年底投入运营,届时县域内无人机物流配送效率有望再提升50%。
第二章 技术突围: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奔赴”
2.1 实验室的“天空野心”
走进浙江大学新昌研究院的航空航天实验室,一组数据令人震撼:科研团队研发的垂直起降固定翼飞行器,可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机场实现短距起飞;自主设计的复合材料机翼,较同类产品减重25%的同时强度提升30%。院长王建平教授表示:“我们的目标是突破‘卡脖子’技术,让中国低空飞行器飞得更高、更远。”
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正是新昌创新生态的缩影。通过与清华、浙大等高校共建12个联合实验室,当地企业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技术供给。极目机器人首席科学家张明宇坦言:“公司60%的核心专利源于研究院的成果转化。”2023年,新昌低空专利授权量达436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40%。
2.2 数字孪生重塑天空秩序
在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的进程中,安全管控是一大挑战。新昌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构建“数字孪生空域系统”。通过在重点区域布设5000余个传感器,结合AI算法实时模拟空域运行状态,系统可自动预警飞行冲突、气象风险。去年台风“梅花”过境期间,该系统提前4小时预测到风力变化,指挥37架无人机安全返航,避免了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这种智能化管理正在催生新模式。顺丰速运在新昌试点“无人机+智慧仓储”体系,通过AI调度中心自动匹配订单、规划路径,县城生鲜配送时效缩短至30分钟以内。“未来我们计划接入全省低空物流网络,让新昌成为长三角的‘空中枢纽’。”顺丰项目负责人赵峰说。
第三章 城乡重构:低空经济如何改变一座城
3.1 山区县的“空中生命线”
在距离县城40公里的偏远山区,一场生死救援因低空经济而改变。2023年11月,一名村民突发心梗,当地卫生院通过低空医疗急救系统呼叫救援。15分钟后,搭载AED设备和急救药品的无人机抵达现场,为抢救争取了黄金时间。这样的案例已累计发生127次,山区急诊响应时间平均缩短75%。
医疗只是缩影。在农业领域,200余台植保无人机每年完成180万亩次作业,农药使用量下降35%;在文旅产业,“空中看新昌”项目开通8条观光航线,带动民宿收入增长210%;就连传统的茶叶交易也迎来变革,炒茶季每日有30余架次无人机穿梭于茶园与工厂之间,运输效率提升8倍。
3.2 就业版图的重塑
产业爆发带来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34岁的张建军原本在外打工,如今在家门口的万丰航空担任飞机装配技师,月薪超过1.5万元;95后姑娘陈璐通过培训成为无人机飞手,月均收入比务农时翻了近10倍。据统计,新昌低空经济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2万个,间接带动上下游就业超5万人,其中40%为本地户籍人员。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技能重塑。县职业中专开设全省首个低空经济专业,课程涵盖飞行器维修、空域管理等前沿领域,毕业生被企业提前半年预订一空。县长黄旭荣认为:“这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人力资本的革命。”
第四章 未来之战:挑战与机遇并存
4.1 空域开放仍需破冰
尽管成绩斐然,新昌的低空经济之路并非坦途。当前最大瓶颈仍是空域审批——尽管县域内已有158条航线获批,但跨区域飞行仍需层层协调。“比如从新昌飞往杭州的医疗物资运输,仍需军民航多方审批,耗时长达一周。”某物流企业负责人坦言。对此,浙江省发改委表示将在2025年前推动全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落地。
4.2 全球竞争下的创新竞赛
放眼全球,美国已形成千亿级低空经济市场,欧盟则计划2030年前建成覆盖主要城市的无人机物流网络。新昌的突围之道在于差异化竞争:依托长三角制造业集群的成本优势,聚焦细分领域的技术攻坚。正如极目机器人瞄准的农业无人机赛道,其产品价格仅为国际品牌的60%,却保持着80%以上的毛利率。
4.3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答卷
在追求增长的同时,新昌始终将绿色发展置于首位。万丰航空研发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已完成样机测试,碳排放较传统通航飞机减少90%;全县建成23个起降点的光伏充电站,可满足300架无人机同时充电。生态环境局局长梁志刚表示:“我们绝不允许低空经济成为新的污染源。”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zhejiang/2579.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