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低空经济为文旅插上翅膀

一、云端首航:45 分钟重构陆岛时空观

今日,随着意大利莱昂纳多 AW139 直升机的旋翼划破黄海的晨曦,大连东港旅游度假区正式开启了 "空中看大连" 的新纪元。这架被业界誉为 "空中劳斯莱斯" 的双发直升机,搭载着首批体验者从东港商务核心区腾空而起,仅用 45 分钟便穿越 68 公里的蔚蓝海域,将原本需要 5 小时的陆岛航程压缩至 1/7。


当直升机掠过獐子岛的月牙湾时,乘客李女士通过全景舷窗俯瞰到的不仅是长山群岛的翡翠色海岸线,更见证了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以前上岛只能坐滚装船,遇上风浪还要停航。现在空中通道开通,周末就能带孩子来海岛度假。" 李女士的体验折射出大连低空经济对传统陆岛交通的颠覆性重构。


此次首航的 AW139 直升机采用全数字玻璃驾驶舱,配备四轴自动驾驶系统和激光雷达障碍物探测技术,在 6.4 吨最大起飞重量下仍能保持每小时 280 公里的巡航速度。其 15 座的宽敞客舱可根据需求快速转换布局,既满足旅游观光的舒适性,又能在紧急时刻变身医疗救援直升机。这种 "平急两用" 的设计,正是大连低空经济场景化应用的生动注脚。

大连低空经济为文旅插上翅膀(图1)

二、政策破局:从 "空域管制" 到 "低空特区"

在首航仪式现场,大连市副市长刘岩透露了一组关键数据:截至 2025 年 3 月,大连已累计开通 3 条陆岛直升机航线,布局低空起降点 280 个,培育低空经济相关企业 25 家,产业规模突破 40 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大连对低空经济战略的深度布局。


作为东北唯一入选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的城市,大连早在 2024 年就出台了《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构建起 "一岛三区" 的立体空间格局 —— 长海县低空飞行示范基地、高新区低空经济创新区、金普新区登沙河低空产业集聚区、金州湾临空经济区协同发展区。这种 "海岛 + 城区 + 产业" 的布局,使大连在全国低空经济版图中独树一帜。


在政策创新层面,大连首创 "军地民" 三方协同机制,成立低空飞行服务管理中心,实现飞行计划 "一网通办"。通过将 3000 米以下空域划分为管制、监视、报告三类,大连在保障飞行安全的同时,使低空飞行审批时间从过去的 72 小时压缩至 2 小时。这种 "放管结合" 的模式,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 "大连样本"。

三、场景革命:从 "空中观光" 到 "立体生态"

当直升机降落在海洋岛的停机坪时,游客们迎来的不仅是海岛风光,更是一场文旅产业的变革。长海县海洋岛镇党委书记张健军介绍,岛上已规划 "红色钢钉雷达站 - 388 高地 - 青龙山日出" 等低空观光路线,并配套建设飞行研学馆和主题度假村。这种 "低空 + 文旅" 的模式,使海洋岛的旅游收入预计增长 30%。


在产业融合方面,大连正在构建 "1+4" 低空经济体系:以整机制造为引领,重点发展航空新材料、关键零部件、低空智能化软件、低空体验消费四大领域。位于金普新区的登沙河低空产业园,已吸引海鸥飞行汽车、纳睿雷达等 40 余家企业入驻,形成从无人机研发到氢能源动力系统的完整产业链。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连正在探索低空经济的 "海陆空" 协同创新。在长兴岛,"空域瞰海 + 绿色工业" 航线让游客在空中俯瞰恒力石化产业园的 "钢铁森林";在庄河,"低空 + 海钓" 项目将传统渔业升级为高端体验经济;在市区,星海湾 "空中看大连" 航线计划引入轻型电动飞机,实现三维立体城市观光。

四、技术攻坚:从 "中国制造" 到 "中国标准"

在首航仪式上,大连低空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机长华正健特别强调了 AW139 直升机的安全性能:"双发冗余设计、全天候飞行能力、防撞吸能结构,这些技术确保了每小时 1.2 万次的飞行安全记录。" 这种对安全的极致追求,正是大连低空经济发展的底线思维。


在技术创新领域,大连展现出强劲的研发实力。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发的氢混动力电源,使无人机续航时间突破 3 小时;大连理工大学的多无人机协同导航技术,可实现 100 架无人机同时作业的精准调度;纳睿雷达的 Ku 波段相控阵雷达,能对低空 "低小慢" 目标进行毫米级定位。


这些技术突破正在转化为产业优势。位于高新区的海鸥飞行汽车集团,其 EAGLE-212 载人飞行汽车已获得适航认证,计划 2025 年量产;紫燕无人机的电动无人直升机,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 15%;飞拍科技的无人机智能机库,实现了从充电到巡检的全流程自动化。

五、生态构建:从 "单点突破" 到 "系统进化"

当首航直升机返回东港时,另一架执行医疗救援任务的直升机正紧急起飞。这架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直升机,将在 30 分钟内把急救物资送达长海县医院,比传统海运快 5 倍。这种 "平急结合" 的运营模式,正是大连低空经济生态的缩影。


在基础设施方面,大连已建成全国首个低空智联网,通过 5G-A 网络实现空域资源的动态调配。位于金州湾的临空经济区,正在建设东北最大的通用机场群,规划到 2026 年通航机场数量翻番。这些设施不仅服务于旅游和物流,更为低空经济的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


在人才培养方面,大连理工大学开设了全国首个低空经济专业,与企业合作建立 "产学研" 基地;市政府设立 10 亿元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吸引华为、腾讯等企业参与场景开发。这种 "技术 + 资本 + 人才" 的生态闭环,使大连在低空经济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六、未来图景:从 "区域试验" 到 "全球坐标"

当夜幕降临,东港商务区的灯光与直升机的导航灯交相辉映,勾勒出大连低空经济的未来轮廓。根据《大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到 2026 年,大连将建成东北地区领先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示范区,产业规模突破 100 亿元,落地应用场景 40 个以上。


在国际视野下,大连正在对标悉尼、夏威夷等低空旅游标杆城市。通过举办亚洲通用航空展、低空经济国际论坛,大连将打造 "东北亚低空经济枢纽"。规划中的 "环渤海空中巴士" 线路,将串联青岛、烟台等城市,形成跨区域低空经济走廊。


这场始于云端的变革,不仅改变了大连的陆岛交通格局,更重塑了城市的经济形态。当山海遇见云端,大连正在书写低空经济的中国方案,为全球城市发展提供 "海陆空" 协同的创新样本。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dalian/2532.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dikongjingj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