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
低空经济首次以 “新增长引擎” 的定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这一新兴业态正式跃升为国家战略的核心拼图。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纳入 “低空经济” 概念,到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明确空域保障,政策体系正构建起产业发展的 “四梁八柱”。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近 30 个省份将低空经济写入省级规划,
北京、
上海、
深圳等 15 座城市启动 “低空经济生态圈” 建设,计划三年内打造百个示范项目。
地方政府的创新实践尤为瞩目:
广州出台首部地方性低空经济法规,构建 “全链条要素保障” 体系;海南推出 18 条专项措施,涵盖财政补贴与人才培育;山东提出 “2+4+5+N” 产业体系,济南、青岛试点 “
无人机 + 无人车 + 无人仓” 智慧物流模式。这些探索不仅加速了低空经济从概念到落地的转化,更形成了 “政策试验田 — 产业集聚区 — 应用示范带” 的梯度发展格局。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向锦武所言:“低空经济的顶层设计已从‘政策驱动’转向‘法治护航’,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低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技术创新的 “乘数效应”。在飞行器领域,电动垂直起降(eVTOL)技术成为突破口:沃飞长空 AE200 机型实现 120 架订单落地,峰飞航空 2 吨级货运无人机完成跨城跨海飞行,其石墨烯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50%,续航里程突破 300 公里。同时,无人机技术迭代催生新物种 —— 全电推进载人飞艇 AS700 已获得 23 架订单,可覆盖旅游、勘探、应急等多场景。
数字基建的突破更为关键。全国 300 城启动 5G-A 网络部署,构建 “低空智联网”:
重庆永川试验区实现空域实时转换,上海浦东打造 “城际低空走廊”,武汉 “中移凌云” 平台实现千架无人机协同管控。这些基础设施不仅支撑物流配送(无人机外卖成本降至 0.8 元 / 公里),更推动城市管理智能化 —— 北京延庆的低空系统已服务文物保护、生态监测等 20 余项场景。
产业链协同效应正在显现:新能源汽车 75% 的产业链与低空经济重叠,宁德时代、中兴通讯等跨界巨头的入局,加速了电池、电机、复合材料等技术的跨界迁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实践表明,通过 “飞行器研发 — 通信网络 — 能源供给” 的全链条创新,低空经济正构建起 “制造 + 运营 + 服务” 的闭环生态。
低空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场景创新的 “裂变效应”。在物流领域,“干支末” 网络正在成型:济南长清大学城首条低空物流线实现 30 分钟城际配送,青岛海岛无人机物流开启商业化运营,新疆乌鲁木齐完成 8 公里医疗物资运输。据预测,2025 年低空物流市场规模将达 1500 亿元,2035 年突破 6000 亿元。这种 “空中运力” 不仅破解了偏远地区配送难题,更催生了 “无人机 + 轨道物流” 等新模式。
在消费端,低空旅游成为现象级风口。成都崇州跳伞基地年服务游客 3.2 万人次,“云端观雪山” 产品客单价超 2000 元;三亚水上飞机中心、博鳌直升机观光航线,将旅游体验从平面推向立体。数据显示,2024 年低空旅游市场规模突破 800 亿元,青少年客群占比超八成,社交媒体传播指数同比激增 200%。
城市交通的 “空中革命” 悄然上演:江苏南通开通沪苏低空载客航线,123 公里航程缩短至 40 分钟;深圳规划 1200 个起降点,构建 “15 分钟低空通勤圈”。eVTOL 载人飞行器的适航取证(2026 年目标),预示着 “空中出租车” 将成为城市交通新标配。这种 “第三维度” 的交通网络,正在重塑城市空间逻辑 —— 上海浦东的 “低空走廊” 直接连接商务区与交通枢纽,贵阳贵安的 “低空一张网” 试点,将产业园区与居住区纳入立体通勤体系。
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 “安全 — 效率 — 创新” 的三角平衡。在安全层面,企业创新防护体系:沃飞长空采用三旋翼分层设计降低碰撞风险,亿航智能完成固态电池试飞,事故率较传统飞行器降低 70%。监管层面,中国民航局推进 “低空数字空管” 系统,实现飞行数据实时监控与风险预警。
标准化建设成为关键抓手。全国首个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在
浙江嘉兴落地,涵盖航空器制造、空域管理、运营服务等 12 类标准。山东省的 “干支通” 物流标准、广州市的起降点建设规范,正在形成可复制的 “场景标准”。正如空地一体实验室张学军所言:“标准化不是限制创新,而是为创新划定‘安全跑道’,让技术突破与规模应用同频共振。”
生态构建需要跨界协同。长三角、珠三角产业集群形成 “研发 — 制造 — 应用” 闭环,高校(北航、南航)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培育 “飞行器设计 + 智能控制 + 法规政策” 的复合型人才。资本的理性入局加速生态成型:2024 年低空经济融资超 500 亿元,工银金租、华龙航空等机构的百亿订单,印证了市场对 “技术 + 场景” 商业模式的信心。
低空经济的终极价值,在于重构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到 2035 年,3.5 万亿元的市场规模不仅是数字增长,更是一场 “空中经济” 的范式革命:
- 生产领域:低空物流重构供应链,农林植保无人机覆盖 90% 农田,电力巡检成本降低 80%,应急救援响应时间缩短 50%。
- 生活领域:低空出行成为城市标配,“1 小时城际通勤圈” 覆盖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无人机外卖实现 “3 公里 10 分钟达”。
- 治理领域:低空智联网赋能城市管理,违建监测精度达 0.1 米,生态环保监测覆盖 95% 重点区域,公共安全应急响应效率提升 3 倍。
这场革命的深层逻辑,是新质生产力的具象化 —— 通过空域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融合的指数创新、场景生态的跨界重构,低空经济正在创造 “空中丝绸之路” 的中国版本。正如经济日报评论:“低空经济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以空域为纽带,链接制造、信息、服务等万亿级产业的‘超级生态’。”
站在 2025 年的节点回望,低空经济的 “起飞” 已不仅是技术突破或产业风口,而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当无人机掠过长城递送咖啡,当 eVTOL 穿越黄浦江完成通勤,当载人飞艇在 “村 BA” 上空绽放科技之光,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未来经济的轮廓:低空经济,正在书写新质生产力的 “立体叙事”。从政策设计到技术创新,从场景落地到生态构建,这场 “空中革命” 的核心启示在于:真正的产业变革,从来不是单项技术的突破,而是制度、技术、场景的协同进化。当中国在低空经济领域形成 “政策 — 技术 — 应用” 的闭环优势,其意义已超越产业本身 —— 这是中国在全球新经济赛道上,一次关于创新范式的主动定义。云端之上,一个更高效、更智能、更立体的经济形态正在崛起,而中国,正在书写这场革命的核心剧本。
发布者:低空经济网,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dt/2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