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低空经济凭啥能拿下 1.5 万亿?内行人都在关注

2025 年低空经济凭啥能拿下 1.5 万亿?内行人都在关注(图1)

在经济发展的广袤天空中,低空经济正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今年以来,不少地方纷纷成立由地方国企控股或独资的低空经济公司,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从货运物流领域的高效运输,到客运载人服务的便捷出行;从偏远郊外的基础设施建设,到城市中心的应急救援支持,随着低空空域逐步放开,低空经济的商业化路径愈发清晰,其强大的创新活力展露无遗,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更是令人瞩目。

近年来,新能源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突破,为低空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低空飞行器零部件和整机的研制日益成熟,再加上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资本力量的强力推动,低空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民用航空局预估,2025 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 1.5 万亿元,而到 2035 年,这一数字有望飙升至 3.5 万亿元。其中,面向通用、警用、海关和部分军用航空器的研发制造类产业,规模占整个低空经济总产值的 88%,无疑是我国低空经济产业的中流砥柱。

然而,低空经济在翱翔的征途上并非一帆风顺。

一方面是令人心动的广阔前景,另一方面却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首当其冲的便是人才缺口问题。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从研发制造的源头,到应用落地的终端,再到操作维护的保障环节,催生出大量新岗位需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曾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仅无人机操控员这一新岗位,人才缺口就高达 100 万人。此外,法规滞后、操作者素质良莠不齐、监管难度大等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低空飞行的安全管控成为又一重大挑战。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亟待破解的焦点。

那么,如何突破这些发展瓶颈呢?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一方面,充分发挥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特点,推动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构建低空经济人才培养体系,确保培养出的人才与行业需求精准匹配。另一方面,加快整合相关行业和高校资源,共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为实践教学、技能培训提供真实场景,精准培育低空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与此同时,随着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未来一段时间内,低空飞行器数量必将呈现爆发式增长,部分低空空域的拥挤状况在所难免。如何确保这些飞行器有序飞行,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必须解答的关键命题。当务之急是加快制定出台涵盖航道设置、飞行器行驶规则、红绿灯制度等内容的低空空中交通规则,为低空飞行安全有序保驾护航。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在这方面已率先迈出探索步伐,2024 年 7 月发布了全国首部地方性低空空中交通规则。在规则制定完善的基础上,还需结合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低空雷达、光电视频等技术手段,实现对低空飞行全过程的有效管控。
在低空经济发展进程中,安全始终是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着低空飞行频次和广度呈指数级增长,一些低空飞行器存在 “看不见、呼不到、管不住” 的安全隐患,给低空飞行安全带来严峻考验。从统筹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角度出发,必须进一步增强低空飞行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新技术在精准性、预见性、协同性等方面的优势,优化整合飞行保障服务体系,有效识别飞行风险,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低空飞行 “可监视、可规避、可控制”。

低空经济,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新领域,正等待着我们以智慧和勇气去开拓。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路上,只要我们携手共进,攻克难题,定能让低空经济在安全的轨道上稳健前行,为经济发展的蓝天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

内容Ai创业,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1595.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dikongjingj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