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市场正式起航!中国颁发首批低空载人运营牌照
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迎来历史性时刻——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正式颁发,标志着低空经济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商业运营。合肥合翼航空、广东亿航通航成为首批获证企业,获准在特定区域开展付费载人服务。这一突破不仅为行业树立标杆,更意味着中国低空经济的万亿级市场正式启航。
一、政策破冰:低空经济进入商业化时代
1. 首批牌照落地,监管框架成型
中国民航局此次颁发的OC证书,是低空载人航空商业化的关键准入资质。持证企业可在获批空域内开展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载客、低空旅游、城市通勤等业务。这一举措填补了国内低空载人运营的监管空白,为后续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审批模板。
2. 政策加速,低空消费纳入国家战略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首次将**“低空消费”**写入国家顶层设计,明确支持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新业态。地方政府也纷纷响应,深圳、合肥、成都等地已出台专项政策,推动低空经济与文旅、物流等产业融合。
行业影响:政策松绑为市场注入强心剂,预计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二、技术突破:国产飞行器加速商业化
1. 新能源飞机批量交付
在载人航空器之外,中国首款新能源轻型运动飞机——锐翔RX1E-A近期实现批量交付。该机型由零重力飞机工业研发,主要用于飞行培训、娱乐体验等场景,目前已获超千架意向订单,成为中国通航市场的新标杆。
2. eVTOL技术迈向成熟
亿航智能、合翼航空等企业的eVTOL产品已进入适航认证阶段。例如,合翼航空的飞行器可搭载4—6人,航程达200—300公里,未来将用于城市短途通勤和景区低空观光。
技术挑战:尽管进展迅速,但eVTOL仍需突破电池续航、降噪技术、空中交通管理等瓶颈,才能实现大规模商用。
三、市场爆发:低空消费场景多元化
1. 低空旅游成新宠
2. 城市空中交通(UAM)试点启动
深圳、合肥等地探索“空中出租车”模式,未来或实现机场至市区15分钟直达,票价预计介于出租车和专车之间。
3. 物流配送效率革命
顺丰无人机在云南松茸运输中,将时效从48小时缩短至8小时,未来或拓展至生鲜、医药等高频配送领域。
四、挑战与机遇:如何跨越规模化临界点?
尽管前景广阔,低空经济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
基础设施不足
全国通用机场仅480个,eVTOL起降点(Vertiport)严重短缺。
低空智联网(UTM)尚未全国覆盖,跨区域飞行协调难度大。
法规体系待完善
空域管理仍以试点为主,**超视距飞行(BVLOS)**等关键技术应用受限。
适航认证、保险责任等细则需进一步明确。
商业模式可持续性
目前运营以B端(企业服务)为主,C端(个人消费)市场尚未完全激活。
载人飞行成本较高,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
破局之道:
加快低空基建:建设全国统一的UTM系统,扩大通用机场网络。
政策创新:借鉴美国FAA的Part 107规则,放宽空域限制。
产业链协同:扶持电池、飞控等核心技术,降低制造成本。
五、未来展望:2030年的低空经济图景
城市交通:eVTOL成为“空中出租车”,深圳至珠海20分钟直达。
物流网络:无人机配送覆盖80%城市,生鲜、医药“小时达”成常态。
低空旅游:全国5A景区普及观光飞行,人均消费降至300—500元。
结语
首批低空载人运营牌照的颁发,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正式进入**“政策+市场”双轮驱动的新阶段。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基建完善和消费场景拓展,这一新兴产业有望成为继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万亿级增长引擎**。能否抓住这波机遇,取决于企业创新、政策支持与市场培育的协同推进。低空经济的天空,正等待更多探索者翱翔。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开拓者,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2524.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