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参会前瞻:投资人视角下的机遇与策略

作为关注新兴赛道的投资人,参与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不仅是获取行业前沿动态的窗口,更是挖掘万亿级市场潜力的关键机遇。结合当前政策、技术进展与市场趋势,以下从投资视角提出参会的核心关注点与策略思考。

 

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参会前瞻:投资人视角下的机遇与策略(图1)


一、核心赛道:聚焦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

低空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根据2025年行业预测,以下领域值得重点关注:  

1.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商业化进程

   - eVTOL被视为“飞行汽车”的雏形,其商业化试点已在合肥杭州深圳等六个城市启动,亿航智能等企业已实现“三证齐全”,标志着从研发向规模化生产的过渡。  

   - 投资逻辑:关注电池能量密度(需突破400Wh/kg)、航空电机及飞控系统技术突破,以及适航认证进度。  

2. 低空智联网与通信技术融合  

   - 5G-A5.5G)通感一体化网络成为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华为、中国移动等企业正推动通信与感知功能的融合,以支持飞行器的精准定位与协同管理。  

   - 投资逻辑:天线、射频器件、低轨卫星等硬件供应商,以及智能调度系统开发商或成关键标的。  

3. 无人机规模化应用  

   - 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趋于饱和,但工业级无人机在物流、农业巡检、应急救援等领域渗透率快速提升。大疆、丰翼科技等企业已占据全球50%以上的工业级市场份额。  

   - 投资逻辑:垂直场景解决方案(如冷链物流无人机)、高载荷长航时机型研发企业更具潜力。

 

二、政策红利:把握区域试点与生态布局

政策是低空经济的核心推手。2024年底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后,多地加速布局:  

1. 区域差异化发展  

   - 新疆依托空域资源与农林场景,重点发展低空旅游与巡检;长三角通过产业链协同推动eVTOL制造;粤港澳大湾区则聚焦“低空+物流”与跨境飞行试点。  

   - 策略建议:关注地方政策补贴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通用机场、起降点建设的PPP模式机会。  

2. 标准与监管体系完善  

   - 适航认证、空域分类管理(如非管制空域G/W类划分)逐步细化,企业需适应动态合规要求。  

   - 风险提示:政策滞后可能延缓商业化进程,需评估企业的政策应对能力。

 

三、风险与挑战:技术瓶颈与成本博弈

低空经济虽前景广阔,但投资需警惕以下风险:  

1. 技术卡脖子问题

   - 航空发动机、高能量密度电池等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国产替代进程缓慢。例如,eVTOL电池能量密度仅285Wh/kg,远低于航空燃油效能。  

2. 基础设施缺口  

   - 全国通航机场仅449个(美国为11倍),充电桩、气象服务等配套不足,可能制约飞行器大规模运营。  

3. 成本与市场接受度  

   - 当前eVTOL单架售价超200万元,短途航线票价高达千元,消费者普及需成本下降至传统交通的3-5倍。  

 

四、参会策略:构建多维评估框架  

在博览会中,投资人可通过以下方式筛选标的:  

1. 技术验证:考察企业是否具备核心技术专利(如亿航的适航认证、大疆的载荷技术),并评估其研发投入占比。  

2. 商业模式:优先布局“硬件+服务”双轮驱动企业,例如无人机厂商拓展物流配送订阅制服务。  

3. 生态协同:关注与通信运营商、地方政府共建智联网平台的企业,此类合作可降低运营风险。  

4. 国际化能力:对比国内外技术标准差异,挖掘具备出海潜力的企业(如东南亚低空物流市场)。  

 

五、未来展望:从“场景试水”到“生态闭环”  

低空经济的终极目标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2025年将是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节点,投资人需以长周期视角布局,重点关注:  

- 技术迭代速度:固态电池、氢能源动力等能否突破;  

- 政策协同效率:跨部门监管能否实现“一网统管”;  

- 消费级爆发点:低空旅游、城市空中出行(UAM)的市场教育进展。  

 

通过博览会的深度交流,投资人可更精准地捕捉从“政策红利”向“技术红利”过渡的拐点,在万亿蓝海中抢占先机。

更多展会细节可咨询崇女士:18001709818

发布者:崇女士,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1553.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dikongjingj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