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卡脖子?低空经济的“中国芯”难题:电池、飞控还是发动机?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其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目前,中国在电池、飞控系统和发动机三大领域仍面临不同程度的“卡脖子”难题,亟需通过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协同解决。以下从技术瓶颈、产业现状及突围路径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电池:续航与安全性的双重挑战
1. 能量密度不足
当前主流航空锂电池能量密度约为250Wh/kg,而eVTOL等飞行器需达到400Wh/kg以上才能满足商业化需求。尽管航材院通过石墨烯技术将能量密度提升至400Wh/kg,但量产和成本控制仍是难题。
技术差距:传统电池仅为航空煤油能量密度的1/40,导致eVTOL最大航程仅30公里,极大限制应用场景。
2. 固态电池的过渡困境
半固态电池(如孚能科技产品)虽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但其能量密度(320-380Wh/kg)仍低于全固态电池的理论极限(500Wh/kg),且循环寿命和低温性能仍需优化。
商业化瓶颈:亿航智能EH216-S虽完成固态电池飞行试验,但充放电效率(2-3小时充电,仅25分钟续航)难以支撑高频次运营。
3. 产业链协同不足
宁德时代与峰飞航空合作开发航空电池,但核心材料(如高纯度石墨烯)依赖进口,上游材料国产化率不足30%。
突围路径:加速半固态电池量产,推动石墨烯、凝聚态电池技术工程化应用;建立“飞行器-电池”联合实验室,针对性开发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电解决方案。
二、飞控系统:自主化率低与算法短板
1. 主控芯片与传感器依赖进口
国内多数无人机企业使用美国德州仪器(TI)的飞控芯片和高通传感器,进口占比超70%。美国制裁风险下,供应链稳定性堪忧。
案例:卓翼智能虽在军用飞控算法上积累深厚,但民用领域仍依赖进口芯片适配。
2. 智能算法与适航认证滞后
复杂环境下的避障、集群协同算法尚未成熟。例如,合肥某企业eVTOL虽设计整机降落伞,但动态路径规划仍需人工干预。
适航标准:亿航智能EH216-S通过国内适航审定,但飞控系统的国际互认(如EASA)进展缓慢,制约出海。
突围路径:推动国产飞控芯片(如龙芯、兆易创新)适配低空场景;联合高校(如北航、西工大)开发开源飞控平台,降低中小企业算法研发门槛。
三、发动机:电动化转型与传统制造瓶颈
1. 驱动系统技术积累薄弱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需高功率密度电机,但国内企业(如宗申动力)的航空电机效率比国际领先水平低15%-20%,且散热设计不足。
案例:德国Lilium因激进设计36个电驱动单元导致续航仅3分钟,凸显技术路线选择风险。
2. 传统航空发动机产业链断层
通用航空发动机依赖乌克兰马达西奇等外企供应,俄乌冲突后供应链中断。国内企业(如中国航发)在中小推力涡轴发动机领域尚未形成量产能力。
突围路径:借鉴汽车产业电动化经验,推动“三电系统”(电机、电控、电池)集成创新;通过军民融合(如卓翼智能军用技术转化)提升发动机可靠性。
四、综合对比:谁是最核心的“卡脖子”环节?
| 领域 | 技术差距 | 产业链依赖度| 突破优先级|
|------------|--------------------|------------------|----------------|
| 电池 | 能量密度、安全性 | 材料进口占比高 | ★★★★★ |
| 飞控 | 芯片自主化、算法 | 芯片进口超70% | ★★★★☆ |
| 发动机 | 电驱动效率、量产 | 关键部件外购 | ★★★☆☆ |
结论:电池是当前最紧迫的“卡脖子”环节,其性能直接决定低空经济的商业化可行性;飞控系统因芯片和算法短板制约长期竞争力;发动机虽需突破,但可通过电动化路径弯道超车。
五、政策与产业协同建议
1. 国家层面:设立低空经济专项基金,支持电池、飞控等“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适航标准国际化互认。
2. 企业层面:鼓励“整机厂+供应商”联合研发(如宁德时代与峰飞航空模式),降低试错成本。
3. 区域协同:依托合肥、深圳等示范区,建设低空经济“技术中试平台”,加速实验室成果产业化。
低空经济的“中国芯”难题需多方合力破解,唯有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wurenji,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1787.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