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飞行器突破10万架,鸟类活动监测成安全关键

低空飞行器突破10万架,鸟类活动监测成安全关键

低空飞行器突破10万架,鸟类活动监测成安全关键(图1)

随着低空经济被正式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正加速构建“天空之城”产业版图。根据《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到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的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将突破10万架。然而,在低空飞行频率和密度大幅提升的同时,鸟类活动对飞行安全的影响也愈发显著。如何有效监测鸟类活动、降低鸟撞风险,成为低空经济安全发展的关键问题。

1. 低空经济腾飞,鸟撞风险不容忽视

  • 低空经济是指在3000米以下空域内,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多领域的综合性经济形态。然而,这一空域也是鸟类生存和迁徙的主要空间。

  •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李镇强指出,鸟撞事件不仅危及飞行器安全,还可能对局部地区的鸟类种群数量和生态平衡造成破坏,甚至改变鸟类的栖息和迁徙模式。

2. 数据驱动,破解鸟撞难题

  • 李镇强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鸟类空间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对鸟类活动的预测能力。通过卫星遥感、雷达监测、摄像头等多种技术手段,实时掌握鸟类的种类、数量、飞行轨迹和活动规律。

  • 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可以结合气象数据和历史飞行记录,提前识别可能发生鸟撞的高危时段,并为飞行器提供智能避障方案。

3. 深港合作,探索低空经济与生态共赢

  •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沿区域,同时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深圳湾(香港称为后海湾)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重要的越冬地与停歇地,每年有近10万只水鸟经过。

  • 李镇强建议,深港两地可以依托前海现代服务区和河套区域,开展鸟类迁徙路线的共同研究,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共享,为低空飞行器路线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 共建共享,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发展

  • 李镇强呼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公众应共同推动鸟类数据平台的建设。中国民用航空局可推动建立行业规范性指导文件,完善空域规划、协同预警、应急救助等综合保障机制。

  • 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开发低空飞行智能避障系统。例如,无人机已有的主动避让系统,可以自动识别鸟群,减少鸟撞风险。

  • 公众也可以通过公民科学项目参与鸟类监测,增强社会对鸟类保护与低空安全的认知。

5. 未来展望:科技赋能低空经济与生态保护

  • 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手段将成为解决鸟撞风险、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关键。通过全国性的鸟类空间数据平台和智能化监测系统,低空飞行器将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高效运行。

  • 李镇强强调,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是一体的,运用数字技术和社会力量,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共赢。

结语

低空经济的腾飞为城市交通和产业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但鸟类活动监测与飞行安全的平衡问题不容忽视。通过科技手段、区域合作和社会共治,低空经济有望在安全、生态友好的轨道上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天空之城”的梦想。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领航者,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2072.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dikongjingj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