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14 日,成都东部新区在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掷下 “创新重锤”—— 首批 18 个科技创新应用场景清单正式发布,以低空经济与智慧世园为双引擎,开启 “场景出题、科技破题、产业答题” 的城市创新实验。这场发布会不仅是东部新区临空特质与世博园 IP 的深度碰撞,更标志着成都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的又一次领跑。
在东部新区的低空蓝图中,9 大场景勾勒出 “研发 - 测试 - 应用” 全链条:天府机场干支末低空物流航线即将试飞,计划将川西林盘的鲜菌、东部新区的电子元件以 15 分钟时速送达主城;低空飞行智能集成服务平台则锚定 “城市空中交通大脑”,整合民航二所的监测技术与飞行学院的人才储备,破解多机型、高密度飞行的管理难题。更具想象力的是 “空中瞰湖” 主题航线 ——eVTOL 飞行器将串联世博园千亩湖景、丹景台城市之眼与天府机场 “太阳神鸟” 航站楼,让游客在 120 米低空饱览 “山水城园” 交融的城市天际线。

这些场景并非纸上谈兵。回溯 2024 世园会,无人机 “空中外卖” 已实现 2000 单 / 日的稳定配送;龙泉山腹地,吉利学院师生联合研发的 “山林守护” 系统,通过多光谱无人机巡检,将森林火情预警时间缩短至 15 秒。如今,全省首个低空经济数促中心落地新区,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共建的 “城市合伙人” 机制,正加速推动从飞控算法到氢燃料动力的技术转化。正如空港新城临空服务处主管冯蕾所言:“我们不是单点突破,而是要构建‘技术研发 - 基建落地 - 商业运营’的闭环生态。”
转身世博园,9 大智慧场景正在重塑园林叙事。AI 园丁系统通过土壤传感器与气象卫星数据,自动调节 5000 株珍稀植物的灌溉方案;机器狗巡检队搭载红外热成像与气体传感器,每日 200 公里无死角排查设施隐患;无人船水质监测网络则在 21 公里水系中织就 “生态预警网”,藻类爆发预警精度达 95%。最具沉浸感的当属 “叠翠流光・园林雅韵” 光舞集 ——500 台智能投影与无人驾驶观光车联动,游客扫码即可触发 “花影追踪”,让千年园艺史在脚下流淌。
“我们要把世博园变成可生长的智慧样本。” 东部新区经济发展局科技创新处处长邱耀东透露,3633 亩土地已划定 “空地水一体化” 试验区:空中,120 米以下空域常态化开放;地面,5G 专网覆盖每棵古树;水下,物联网基站实时感知生态脉搏。2024 年世园会期间试运行的 “智慧大脑” 管理平台,如今已升级为城市级场景中枢,实时对接 12 万盏智慧路灯、300 台清洁机器人的数据,让 “AI 管园” 走向 “AI 管城”。

两场发布会的背后,是东部新区 “场景 +” 战略的深层逻辑:低空经济的物流、文旅场景,为智慧世园输送技术验证场景;世博园的生态本底,反哺低空产业的应用创新。例如,世园会期间验证的无人机避障技术,已迭代为民航物流的标准模块;而低空测绘积累的三维数据,正赋能世博园的 “数字孪生” 建设。这种 “技术 - 场景 - 产业” 的循环,让 18 个场景清单成为 “产业机会清单”—— 发布会上,3 家 eVTOL 制造商、5 家 AI 硬件企业现场签约,拟共建低空数字谷与智慧园林实验室。
随着成都 “场景创新推进专班” 的深度介入,东部新区正探索 “小场景撬动大产业” 的路径:今年下半年,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的第二批场景清单即将发布,涵盖无人产线、远程手术等垂直场景。邱耀东坦言:“我们要做的,是让企业在真实场景中试错、迭代,最终让‘东部新区经验’成为全国低空经济与智慧园区的标准输出。”
当暮色浸染世博园的湖光山色,一架 eVTOL 飞行器掠过 “天府之眼”,将地面的智慧灯杆、空中的导航信标、水下的生态传感器串联成网。这不是科幻电影的片段,而是成都东部新区正在上演的 “未来进行时”——18 个场景如同 18 颗种子,正在 1918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长出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的新范式。而这场始于 “天空” 与 “园林” 的创新实验,或许正是中国城市拥抱新质生产力的最佳注脚。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开拓者,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2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