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大代表许和兴:打造西安市低空经济未来产业新赛道
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渐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焦点领域。在我国,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标志着其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西安凭借深厚的科技底蕴、坚实的产业基础以及政策红利的叠加效应,在低空经济赛道上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西安市人大代表、陕西华银电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和兴指出,低空经济不仅是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防建设的创新引擎。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低空经济的战略价值,也为西安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低空经济: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涵盖通用航空、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智慧空管系统等领域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据工信部预测,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这一巨大的市场潜力背后,是技术突破、消费升级与政策创新的共振效应。
从全球视角看,美国、欧盟已通过立法明确低空空域开放计划,波音、空客等巨头纷纷布局电动飞行出租车研发;我国深圳、广州、合肥等城市则通过建设低空经济示范区,探索商业化应用场景。而在西安,依托航空工业基地、航天科技集团等“国家队”力量,已形成从飞行器设计、制造到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例如,亿航智能在西安高新区设立的全球研发中心,已成功试飞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中航西飞研制的运-20大型运输机,则为应急救援等场景提供了关键装备支撑。
许和兴特别强调,低空经济对扩大内需具有“乘数效应”。一方面,飞行器制造、空管系统开发等环节将直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另一方面,空中物流、低空旅游等新兴业态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以西安为例,若实现主城区30分钟空中通勤网络覆盖,仅通勤服务即可带动百亿级市场需求。这种“硬科技+新消费”的融合模式,正是西安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关键突破口。
二、西安优势:硬核科技与产业生态的双重赋能
作为我国唯一同时拥有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工业五大军工基地的城市,西安在低空经济领域具备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统计显示,西安聚集了全国1/3的航空工业人才,拥有无人机相关企业超过200家,研发人员占比达45%。西北工业大学在无人机总体设计、动力系统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已转化为多款军民两用产品;西安交通大学研发的智能空管系统,则为破解低空飞行安全难题提供了技术方案。
更值得关注的是西安的产业协同能力。以阎良国家级航空经开区为核心,这里形成了“研发—制造—试飞—服务”的全链条体系。例如,航天六院研发的液氧甲烷发动机,既可用于运载火箭,也可适配eVTOL飞行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开发的特种车辆底盘,则为应急救援飞行器提供了移动保障平台。这种跨领域的产业协同,使西安能够快速形成低空经济产业集群效应。
在政策层面,西安已出台《低空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建设“空中丝绸之路”枢纽城市的目标。通过设立50亿元产业基金、建设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开通至周边城市的空中急救通道等举措,西安正构建起政策、资金、应用场景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特别是在空域管理改革方面,西安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城市,已实现局部空域常态化飞行审批“一键通”,为产业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
三、破局之道:破解瓶颈与创新路径
尽管优势显著,西安发展低空经济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适航认证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国内尚未建立针对城市空中交通的统一标准,导致新产品商业化周期延长。其次,基础设施配套存在短板,全市通用机场数量不足10个,难以满足未来密集化运营需求。此外,公众对低空飞行安全性的认知偏差,也可能影响市场培育进程。
针对这些问题,许和兴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技术创新层面,建议联合西工大、西电等高校组建低空经济研究院,重点攻关电池续航、智能避障等关键技术;在基建方面,推动“无人机专用空港”建设规划,利用城市立体空间布局起降点;在应用场景拓展上,可率先在秦岭山区开展物流运输试点,在曲江新区试点空中观光项目,形成示范效应。
企业的创新实践同样关键。京东物流已在西安部署50架无人机,构建起覆盖秦巴山区的“空中生命线”;吉利旗下沃飞长空计划在2025年前开通西安至延安的载人航线。这些探索不仅验证了商业模式可行性,也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践依据。
四、未来展望:构建“天空之城”的西安方案
随着《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实施,低空经济正从概念走向现实。对于西安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发展低空经济需要跳出单一产业思维,将其置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统筹谋划。通过打造低空经济创新联合体,西安不仅能提升本地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更能为西部大开发注入新动能。
专家预测,到2025年西安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8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增值超2000亿元。这需要政企学研各方形成合力:政府需加快完善法规标准体系,企业应强化核心技术攻关,高校则要深化产学研合作。正如许和兴所言:“低空经济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飞行器,而是重构城市空间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这场“向天空要发展”的新竞赛中,西安已抢占先机。从翱翔小镇的无人机试飞到高新区eVTOL研发中心,从秦岭深处的物流航线到古城上空的观光走廊,一个立体化的低空经济网络正在成型。这不仅关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更是西安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当“空中丝绸之路”与陆上古丝路交相辉映,这座千年古都正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2380.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