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空间产业创新论坛在沪举办,聚焦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擘画低空经济蓝图

一、论坛启幕:战略支点上的思想碰撞

2025 年 3 月 27 日,上海嘉定安亭这座承载着中国汽车工业梦想的创新之城,迎来了一场关于未来空间的思想盛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组委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 "士说新语"2025 未来空间产业创新论坛在此举行。以 "驰梦空天,翱翔四海" 为主题,论坛汇聚了来自政产学研用各界的领军者,共同探讨低空经济这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

2025空间产业创新论坛在沪举办,聚焦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擘画低空经济蓝图(图1)

作为低空经济领域的年度盛会,本次论坛的召开正值关键时间窗口: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定位为 "新增长引擎",标志着其从区域探索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上海作为全球科创中心,正以 "五个中心" 建设为依托,加速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嘉定安亭凭借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产业的先发优势,成为这场变革的前沿阵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许宁生在致辞中指出:"低空经济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将重构城市空间结构,重塑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这一论断精准概括了论坛的核心价值 —— 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交汇点上,寻找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二、技术突破:构建低空经济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论坛期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席科学家李明院士系统阐述了低空飞行器的技术演进路径:从传统直升机到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从多旋翼无人机到倾转旋翼折叠翼飞行汽车,动力系统、飞控技术、能源管理的突破正在重塑产业格局。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 47%,其中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 350Wh/kg,5G-A 通信技术实现 3000 米以下空域全域覆盖。


在技术标准制定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朱山透露,我国已启动《低空经济技术体系白皮书》编制工作,重点围绕适航认证、空域管理、安全监管等关键环节构建标准体系。这一举措将有效破解当前 "多头管理" 的困局,为产业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


企业的创新实践尤为引人关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亿航智能联合研发的载人级 eVTOL 已完成 5000 小时适航验证,计划 2026 年投入商业化运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展示的低空智联网系统,通过部署微型基站实现飞行器实时通信与路径优化,使城市空中交通效率提升 40%。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更预示着低空经济从概念向现实的加速转化。

三、场景革命:低空经济重塑城市形态

低空经济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其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与重构。论坛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蓝皮书 2025》显示,我国已形成五大应用场景集群: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城市通勤、农林作业、文旅消费。其中,物流领域的突破尤为显著 —— 京东物流在西安试点的 "空中丝绸之路" 项目,实现了陕甘宁地区县域 30 分钟达,物流成本降低 25%;美团无人机在深圳 "节日大道" 的配送服务,日均完成订单超 5000 单,解决了城市末端配送 "最后一公里" 难题。


在应急救援领域,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 "空中 120" 系统已在长三角地区部署,配备智能医疗舱的无人机可在 15 分钟内抵达事故现场,使重伤员存活率提升 30%。文旅消费方面,张家界天门山景区推出的低空观光项目,通过 AR 技术将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融合,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 120%。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深刻改变着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方式。

四、生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论坛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司长张力提出 "三位一体" 生态构建路径:政策创新营造发展环境,技术突破夯实产业基础,场景开放激发市场活力。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城市,深圳的经验颇具借鉴意义 —— 通过建立 "飞行计划一键审批" 系统,将空域申请时间从 72 小时压缩至 2 小时,同时建设 500 个智能起降点,形成覆盖全市的低空网络。


在产业协同方面,中关村丰台园的 "低空管控制高点" 战略值得关注。该园区依托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产业优势,开发低空运行监管系统,实现对飞行器的实时监测与智能调度。目前,这一系统已在京津冀地区试点,使飞行冲突发生率下降 60%。此外,丰台区设立的 100 亿元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核心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项目,预计到 2026 年将培育 10 家以上独角兽企业。

五、挑战与对策:在规范中释放活力

尽管前景广阔,低空经济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董志毅在论坛上强调:"安全是低空经济的生命线。" 当前,适航认证标准缺失、空域管理体制滞后、公众认知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产业发展。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发生无人机扰航事件 127 起,同比上升 18%,暴露出监管体系的短板。


针对这些问题,论坛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技术层面,构建 "空天地海" 一体化监测网络,运用 AI 和区块链技术实现飞行器全生命周期追溯;在政策层面,建立 "负面清单 + 白名单" 管理制度,明确禁飞区与适飞区边界;在社会层面,开展全民低空安全教育,培育安全文化。此外,专家建议设立国家级低空经济创新中心,统筹协调跨部门资源,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六、未来展望:万亿级产业的中国路径

面向 "十五五",低空经济将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根据中国航空学会预测,到 2030 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 2 万亿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500 万个。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构建 "技术 - 场景 - 生态" 的良性循环:通过持续创新突破 "卡脖子" 技术,以场景开放培育市场需求,以生态构建优化资源配置。


在区域协同方面,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将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上海聚焦城市空中交通系统研发,深圳打造低空物流枢纽,北京建设低空管控技术高地。同时,中西部地区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 "低空 +" 农业、旅游等特色产业。例如,贵州已开通全国首条 "低空 + 物流" 无人机药物配送航线,新疆石河子正在建设百万亩无人机植保示范区。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低空经济将推动城市形态的变革。随着起降点网络的完善和飞行器成本的下降,"15 分钟城市" 概念将从地面延伸至空中,形成立体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正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陆雄文所言:"低空经济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一场关于空间权的重新分配,将深刻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构。"

结语:在创新中书写未来

从 "士说新语" 论坛的思想碰撞到产业一线的创新实践,低空经济正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更是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支点。当技术突破与制度创新同频共振,当市场活力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这片 "蓝色经济" 的新蓝海,必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注入澎湃动能。而上海嘉定安亭,这座见证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创新之城,也将在这场低空革命中书写新的传奇。

作者声明:图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

发布者:低空经济新视界,欢迎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注册投稿低空经济相关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无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告知即删,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s://www.dikongjingji.com.cn/tt/2381.html

欢迎与我们联系

在这里,提交您的问题,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果急需回复,请致电400-188-0263

*
*
选择: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dikongjingji@126.com